上海夜店网

正在阅读:

guancha|“leibaoxiaochuan”binglijizeng,zhishahaocaoyingquyingliu?

saoyisaoxiazaijiemianxinwenapp

观察|“雷暴哮喘”病例激增,治沙蒿草应去应留?

yanjiutidaiwuzhong,jianshaohaoshuzhiwuzaizhishaguochengzhongdebili,caishijiejueliangnanzhidao。

腾格里沙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胸闷气短、呼吸不畅……2023年9月2日,28岁的张强从睡梦中被"憋醒"。他住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已有13年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病史,但他的病情从未如此严重过。

这并非孤案。前往医院就诊后,张强发现,门诊已人满为患,呼吸科病床已住满。医生询问他的症状、病史后,很快诊断出他为因雷暴天气引起的过敏性哮喘。

9月3日晚间,“呼和浩特市暴雨后引发雷暴哮喘”登上微博热搜。雷暴哮喘(thunderstorm asthma events) 是指在雷雨天气中或紧随其后出现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或加重,可表现为局部地区哮喘的大规模爆发, 症状轻至重度不等,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几乎所有的雷暴哮喘均发生在花粉高峰季节内。研究称,蒿属植物花粉是内蒙古当地变应性鼻炎最高阳性率的吸入性过敏原。有治沙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蒿类植物是内蒙古荒木草原的优势树种,对于防沙治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味地清除并不妥当。也有专家建议,研究替代物种,减少蒿属植物在治沙过程中的比例,才是解决两难之道。

蒿属花粉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元凶"?

雷暴哮喘是如何发生的?

资料显示,1983年,两名医学家首先在英国发现,雷暴天气后36小时内,有26例患者因哮喘发作而就诊,同时期既往病例仅为2到3例。

而在2016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发生了有案可循的最大雷暴哮喘事件,在当年11月21日的一场雷雨过后,3365例患者因呼吸系统症状就诊。其中476例哮喘患者住院,为往年同期平均住院量的 9.9倍。

雷暴哮喘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说法是,雷雨天气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空气中花粉浓度迅速且明显升高,大颗粒花粉也因湿度等原因变为直径更小的颗粒或碎片,更易进入下呼吸道,导致哮喘发作。

另外,雷暴哮喘与过敏性鼻炎关联度高。中国医学团队也曾对雷暴哮喘做过研究。据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严梅等人在2023年3月发表的论文,国外研究发现60%-90%雷暴哮喘患者患有过敏性鼻炎。严梅等人对202298日宁夏地区雷暴天气发生后24小时内就诊的320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发现78.1%的患者有过敏性鼻炎,且多为季节性过敏性鼻炎。

而在治沙承压区域的内蒙古,常用于治沙的蒿属植物,其花粉被认为是患者人群高阳性率的过敏原。而雷暴天气则是二者的"催化剂"。

“2010被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后做了过敏原检测,确认对蒿属花粉过敏。每年夏秋季都会发作,前额痛、眼睛痒、打喷嚏、流涕不止。只要离开内蒙地区,症状就会减轻甚至消失。 张强向界面新闻介绍。

2019年,赤峰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生宋柏龙选择了2017年3月-2019年6月治疗的内蒙古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150例作为对象,发现常见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阳性率最高的3个过敏原是黄花蒿(93.75%)、灰(84.38%)、柳树(78.1%),圆柏主要是轻度过敏(40.6%)。

2017年3月,内蒙古卫生健康委(原内蒙古卫计委开展“气传致敏花粉与过敏性鼻炎患病相关性研究项目”,调研工作于2019年底完成。作为该项目技术指导组组长,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刘晓玲公开表示,“黄花蒿是内蒙古地区最主要的花粉过敏原,内蒙古地区过敏性鼻炎患者临床症状出现的高峰期均集中在7到9月,其中8月达最高峰,与气传花粉监测的第二个花粉浓度高峰期一致。”

但这并不能说明当地所有季节性过敏性鼻炎都是因蒿草花粉所致。刘晓玲说,蒿草引发过敏的人数确实比较多,但内蒙古过敏性鼻炎患者数量众多。除了蒿草的原因外,过敏性鼻炎还可能与人们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食品中的添加剂增多、路上车辆增多、空气中的颗粒物增多、空气受污染等综合因素有关。

“目前看来,如果生活在过度干净的环境中,受到更多保护,感染性疾病得的少,就容易导致过敏性疾病得的多,而频繁使用抗生素也容易提升过敏反应。”她在2019年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时说。

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共卫生专家也告诉界面新闻,没有过敏原检测普查数据,说该地区大规模过敏性哮喘是蒿草引起的,这样的推论不太负责任。

近期出现的局部地区哮喘的大规模暴发应引起重视,医院掌握着过敏原检测数据,该数据可以为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或雷暴哮喘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意见。”他建议。

替代播种或是破题方向

“蒿草是治沙的先锋树种。 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及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王果香向界面新闻介绍,内蒙古气候干旱少雨,沙漠较多,蒿属植物是内蒙古天然生长的本土植物,多年来防沙治沙的实践发现,蒿草耐旱速生,种植成本低,于是采取飞播等人工播撒的方式,将其进一步扩大播种。退化草地和沙地的生态治理中常利用大籽蒿、油蒿、沙蒿等蒿类植物,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

研究资料显示,沙蒿群落能够防风固沙,还能促进土壤的发育,在荒漠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中发挥较好作用。1980年代,中国临沙区域开始大规模飞播造林治沙后,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四省区现有沙蒿保存面积约1300万亩。当前,部分地区已停止或准备停止在飞播造林中使用沙蒿。

但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过敏性鼻炎发病率呈增高趋势,作为最主要的过敏原,蒿属植物的治理也是过敏性鼻炎防治工作之一。

内蒙古卫健委2020年发布的一份对政协提案的答复就指出,呼和浩特市结合创卫工作,动员和组织机关单位,在蒿属开花前开展割除蒿草行动,降低空气花粉颗粒浓度,减轻群众患病和发病程度。

2021年6月9日,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绿地科工作人员崔苏琴接受内蒙古日报采访时介绍,该市《高致敏蒿属植物治理实施方案》要求核心公园、绿地、市四区园林部门对城区各居民小区、街道路旁、绿化草坪内的蒿草和其他杂草进行清理、割除,并根据蒿草反复生长的特性,合理分配人员和设备多次进行清理。

包头市林草局也曾在2023年3月对该市人大建议的回复中表示,包头市在治沙造林过程中没有进行过飞播作业,也没有使用过蒿类植物草籽,全市范围内的蒿类植物均属于野生植物。根据了解,前几年,包头市周边地区(如鄂尔多斯市)在防沙治沙过程中曾使用过蒿类植物,但是因为发现蒿类植物花粉致敏,近几年也不再使用。

据介绍,包头市林草局组织全市林草系统在营造林抚育管护工作中,根据花粉致敏植物的物候特征对公路沿线、城镇周边、厂矿园区、大青山南坡、村屯等重点区域绿化内的蒿类等致敏植物合理进行修剪、清除,减少现有花粉致敏植物的危害。大面积清理从2023年5月开始,目前清除蒿类等致敏植物的林地面积已达9000亩。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留言板质疑,“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不顾广大对蒿草过敏鼻炎患者健康,依旧飞机播种籽蒿,与除蒿草行动背道而驰。”对此,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8月10日答复称,2022年,鄂尔多斯市完成了天保工程飞播造林最后一次任务,飞播植物种为杨柴、花棒和籽蒿

上述答复称,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科学结果证明籽蒿是鼻炎的直接致敏原。

但据新华社2021年报道,研究表明,籽蒿花粉是西北地区“伏天花粉症”的重要致病花粉,也是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原因。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表示,蒿属花粉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气源性致敏原,中国约有11.3%的呼吸系统过敏患者对蒿属花粉过敏。

王果香介绍,目前内蒙古地区的蒿草主要以天然生长的野生植物为主,人工种植的只有一小部分。蒿属植物的传播能力强、生命力旺盛,在某些地区植被中的占比能够达到60%-70%。“蒿类植物是内蒙古荒木草原的优势树种,对于防沙治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味地清除并不妥当。

考虑到蒿属植物与过敏的可能相关性,调整优化蒿属植物分布区树种林种结构是一种解答。2021年召开的世界过敏科学领域顶级期刊《过敏科学》中国主题大会上,专家建议,可在飞播造林种草中进一步降低沙蒿用种量的比例,研究替代物种;对沙区撂荒地以及沙化土地落实治理责任,抑制蒿类植物自然萌发生长,减少蒿属花粉源。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观察|“雷暴哮喘”病例激增,治沙蒿草应去应留?

yanjiutidaiwuzhong,jianshaohaoshuzhiwuzaizhishaguochengzhongdebili,caishijiejueliangnanzhidao。

腾格里沙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胸闷气短、呼吸不畅……2023年9月2日,28岁的张强从睡梦中被"憋醒"。他住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已有13年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病史,但他的病情从未如此严重过。

这并非孤案。前往医院就诊后,张强发现,门诊已人满为患,呼吸科病床已住满。医生询问他的症状、病史后,很快诊断出他为因雷暴天气引起的过敏性哮喘。

9月3日晚间,“呼和浩特市暴雨后引发雷暴哮喘”登上微博热搜。雷暴哮喘(thunderstorm asthma events) 是指在雷雨天气中或紧随其后出现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或加重,可表现为局部地区哮喘的大规模爆发, 症状轻至重度不等,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几乎所有的雷暴哮喘均发生在花粉高峰季节内。研究称,蒿属植物花粉是内蒙古当地变应性鼻炎最高阳性率的吸入性过敏原。有治沙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蒿类植物是内蒙古荒木草原的优势树种,对于防沙治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味地清除并不妥当。也有专家建议,研究替代物种,减少蒿属植物在治沙过程中的比例,才是解决两难之道。

蒿属花粉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元凶"?

雷暴哮喘是如何发生的?

资料显示,1983年,两名医学家首先在英国发现,雷暴天气后36小时内,有26例患者因哮喘发作而就诊,同时期既往病例仅为2到3例。

而在2016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发生了有案可循的最大雷暴哮喘事件,在当年11月21日的一场雷雨过后,3365例患者因呼吸系统症状就诊。其中476例哮喘患者住院,为往年同期平均住院量的 9.9倍。

雷暴哮喘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说法是,雷雨天气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空气中花粉浓度迅速且明显升高,大颗粒花粉也因湿度等原因变为直径更小的颗粒或碎片,更易进入下呼吸道,导致哮喘发作。

另外,雷暴哮喘与过敏性鼻炎关联度高。中国医学团队也曾对雷暴哮喘做过研究。据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严梅等人在2023年3月发表的论文,国外研究发现60%-90%雷暴哮喘患者患有过敏性鼻炎。严梅等人对202298日宁夏地区雷暴天气发生后24小时内就诊的320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发现78.1%的患者有过敏性鼻炎,且多为季节性过敏性鼻炎。

而在治沙承压区域的内蒙古,常用于治沙的蒿属植物,其花粉被认为是患者人群高阳性率的过敏原。而雷暴天气则是二者的"催化剂"。

“2010被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后做了过敏原检测,确认对蒿属花粉过敏。每年夏秋季都会发作,前额痛、眼睛痒、打喷嚏、流涕不止。只要离开内蒙地区,症状就会减轻甚至消失。 张强向界面新闻介绍。

2019年,赤峰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生宋柏龙选择了2017年3月-2019年6月治疗的内蒙古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150例作为对象,发现常见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阳性率最高的3个过敏原是黄花蒿(93.75%)、灰(84.38%)、柳树(78.1%),圆柏主要是轻度过敏(40.6%)。

2017年3月,内蒙古卫生健康委(原内蒙古卫计委开展“气传致敏花粉与过敏性鼻炎患病相关性研究项目”,调研工作于2019年底完成。作为该项目技术指导组组长,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刘晓玲公开表示,“黄花蒿是内蒙古地区最主要的花粉过敏原,内蒙古地区过敏性鼻炎患者临床症状出现的高峰期均集中在7到9月,其中8月达最高峰,与气传花粉监测的第二个花粉浓度高峰期一致。”

但这并不能说明当地所有季节性过敏性鼻炎都是因蒿草花粉所致。刘晓玲说,蒿草引发过敏的人数确实比较多,但内蒙古过敏性鼻炎患者数量众多。除了蒿草的原因外,过敏性鼻炎还可能与人们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食品中的添加剂增多、路上车辆增多、空气中的颗粒物增多、空气受污染等综合因素有关。

“目前看来,如果生活在过度干净的环境中,受到更多保护,感染性疾病得的少,就容易导致过敏性疾病得的多,而频繁使用抗生素也容易提升过敏反应。”她在2019年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时说。

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共卫生专家也告诉界面新闻,没有过敏原检测普查数据,说该地区大规模过敏性哮喘是蒿草引起的,这样的推论不太负责任。

近期出现的局部地区哮喘的大规模暴发应引起重视,医院掌握着过敏原检测数据,该数据可以为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或雷暴哮喘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意见。”他建议。

替代播种或是破题方向

“蒿草是治沙的先锋树种。 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及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王果香向界面新闻介绍,内蒙古气候干旱少雨,沙漠较多,蒿属植物是内蒙古天然生长的本土植物,多年来防沙治沙的实践发现,蒿草耐旱速生,种植成本低,于是采取飞播等人工播撒的方式,将其进一步扩大播种。退化草地和沙地的生态治理中常利用大籽蒿、油蒿、沙蒿等蒿类植物,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

研究资料显示,沙蒿群落能够防风固沙,还能促进土壤的发育,在荒漠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中发挥较好作用。1980年代,中国临沙区域开始大规模飞播造林治沙后,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四省区现有沙蒿保存面积约1300万亩。当前,部分地区已停止或准备停止在飞播造林中使用沙蒿。

但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过敏性鼻炎发病率呈增高趋势,作为最主要的过敏原,蒿属植物的治理也是过敏性鼻炎防治工作之一。

内蒙古卫健委2020年发布的一份对政协提案的答复就指出,呼和浩特市结合创卫工作,动员和组织机关单位,在蒿属开花前开展割除蒿草行动,降低空气花粉颗粒浓度,减轻群众患病和发病程度。

2021年6月9日,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绿地科工作人员崔苏琴接受内蒙古日报采访时介绍,该市《高致敏蒿属植物治理实施方案》要求核心公园、绿地、市四区园林部门对城区各居民小区、街道路旁、绿化草坪内的蒿草和其他杂草进行清理、割除,并根据蒿草反复生长的特性,合理分配人员和设备多次进行清理。

包头市林草局也曾在2023年3月对该市人大建议的回复中表示,包头市在治沙造林过程中没有进行过飞播作业,也没有使用过蒿类植物草籽,全市范围内的蒿类植物均属于野生植物。根据了解,前几年,包头市周边地区(如鄂尔多斯市)在防沙治沙过程中曾使用过蒿类植物,但是因为发现蒿类植物花粉致敏,近几年也不再使用。

据介绍,包头市林草局组织全市林草系统在营造林抚育管护工作中,根据花粉致敏植物的物候特征对公路沿线、城镇周边、厂矿园区、大青山南坡、村屯等重点区域绿化内的蒿类等致敏植物合理进行修剪、清除,减少现有花粉致敏植物的危害。大面积清理从2023年5月开始,目前清除蒿类等致敏植物的林地面积已达9000亩。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留言板质疑,“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不顾广大对蒿草过敏鼻炎患者健康,依旧飞机播种籽蒿,与除蒿草行动背道而驰。”对此,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8月10日答复称,2022年,鄂尔多斯市完成了天保工程飞播造林最后一次任务,飞播植物种为杨柴、花棒和籽蒿

上述答复称,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科学结果证明籽蒿是鼻炎的直接致敏原。

但据新华社2021年报道,研究表明,籽蒿花粉是西北地区“伏天花粉症”的重要致病花粉,也是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原因。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表示,蒿属花粉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气源性致敏原,中国约有11.3%的呼吸系统过敏患者对蒿属花粉过敏。

王果香介绍,目前内蒙古地区的蒿草主要以天然生长的野生植物为主,人工种植的只有一小部分。蒿属植物的传播能力强、生命力旺盛,在某些地区植被中的占比能够达到60%-70%。“蒿类植物是内蒙古荒木草原的优势树种,对于防沙治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味地清除并不妥当。

考虑到蒿属植物与过敏的可能相关性,调整优化蒿属植物分布区树种林种结构是一种解答。2021年召开的世界过敏科学领域顶级期刊《过敏科学》中国主题大会上,专家建议,可在飞播造林种草中进一步降低沙蒿用种量的比例,研究替代物种;对沙区撂荒地以及沙化土地落实治理责任,抑制蒿类植物自然萌发生长,减少蒿属花粉源。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